隨着拜登政府即將就職,怎麼收拾特朗普留下的爛攤子馬上就會成為美國政治的中心話題。然而有一部分爛攤子卻不是特朗普搞出來,那就是中美航天合作斷絕的現實。隨着中國航天不斷取得重大成就,更多、更了不起的工程正在實施當中,拜登團隊的航天專家們陷入了糾結當中。一些比較有見識的專家呼籲拜登開放與中國的航天合作,但依然不肯面對現實。
1月14日,美國《政治》雜誌刊登了一篇綜述文章,列舉了這份雜誌在近兩個月裏採訪近20位前宇航員、政府官員和航天專家的內容。其中大多數人都認為,如果美國繼續完全斷絕和中國的航天合作,美國可能會失去全球航天領袖的地位。如果深刻分析這些美國人的邏輯,會發現幾個令人發笑的事實。
首先是有些人堅持認為,中國是靠“竊取”美國技術和知識才能把航天搞起來的。著名的“沃爾夫條款”發起人、退休參議員弗蘭克·沃爾夫堅持表示:“中國從美國那裏拿走了很多東西。我們仍然領先於他們,但他們正在迎頭趕上。中國向美國學習的東西比我們向他們學習的東西還多。……所以任何合作都意味着他們從我們這裏拿走,而不是我們從他們那裏拿走。”
然而真正從事航天科研的美國專家們卻已經認識到了現實不是這麼回事,美國對中國的航天禁運、制裁、封鎖是從上世紀末的《考克斯報告》開始的,沃爾夫條款不過是變本加厲而已。但是從那時到現在,中國航天停滯不前了嗎?完全沒有。特別是當嫦娥五號任務取得成功之後,中國成為第三個從月球上採樣成功的國家。關於中美航天要不要合作的爭論,對美國來説顯得更加緊迫了。
曾執行過四次太空飛行任務的宇航員邁克爾·洛佩茲·阿萊格里亞委婉地表示:“願意和一個曾經的對手分享東西是一回事,或許他的實力被削弱了,無法利用所分享的東西。但中國不是這樣的。美國對於讓中國瞭解技術這件事太謹慎了,這可能不符合我們的最佳利益。”